首頁 | > 企業(yè)文化 > 企業(yè)文苑 |
西北偏北 以步履鐫刻真實
“如果只能推薦一本關于近代西北的書,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范長江的《中國的西北角》?!边@句話在我合上書的那一刻,有了全新的分量。這不是一部供人消遣的旅行隨筆,而是一部用生命丈量、用血淚書寫的中國邊疆啟示錄。1935年,年僅26歲的范長江以《大公報》特約通訊員身份,歷時十個月,徒步跋涉四千余里,穿越四川、甘肅、青海等地,為我們留下這部至今讀來仍令人為之一怔的紀實經典。
作為第一個系統(tǒng)考察西北的記者,范長江的此次旅程堪稱民國版“荒野求生”。沒有越野車,沒有GPS,他靠著雙腳和駱駝,穿越軍閥混戰(zhàn)的危險地帶,深入藏民聚居區(qū)。他睡在藏民的帳篷里,與形形色色的邊地人物對話,記錄下大時代里小人物的掙扎。在信息閉塞的年代,他的報道猶如一道閃電,照亮了國人認知中的西北盲區(qū)。
他描寫青海湖時不沉醉于湛藍如寶石的俗套贊美,而是記錄湖畔牧民因鹽稅沉重不得不偷賣羊毛的生存困境;在敦煌,他關注的不僅是壁畫藝術,更是看守洞窟的老道士王圓箓——這個卑微如塵卻見證了敦煌最痛傷疤的小人物。尤其令人震撼的是書中記錄的西北之地的民間疾苦。1930年代,在河西走廊的“人市”上,饑荒中的農民自賣為奴,一個壯勞力換三升小米;青海牧民被征稅征得牛羊只剩骨頭;玉門油礦工人日薪只夠買半個饅頭……這些被主流歷史遺忘的細節(jié),拼湊出一部血淚交織的民間史詩。
范長江筆下的西北,與今天社交媒體上“西北大環(huán)線”的唯美畫風形成鮮明對比。他記錄的馬步芳士兵“當街抽鴉片,槍管上纏著經幡”的場景,短短十幾個字就勾勒出一個暴力與信仰交織的世界。藏民帳篷里“酸到難以下咽”的糌粑,河西走廊“指甲縫里嵌著三十年黃土”的農民雙手,這些細節(jié)比任何文獻都更有力地展現(xiàn)了1930年代西北的真實面貌。
這本書給我的啟示遠不止于對西北認知。八十年后的今天再讀《中國的西北角》,最深的感受是:真實的力量永遠不會過時。在濾鏡當道的今天,范長江的文字像一把鋒利的刀,剖開了浪漫化的西北想象,暴露出歷史深處的傷痛與堅韌。作為一個新聞人,范長江展現(xiàn)出的職業(yè)勇氣和人文關懷,在今天這個信息爆炸卻真相稀缺的時代,顯得更為珍貴。他用自己的實踐證明:真正的新聞不是追逐流量和熱點,而是對真相的忠誠,對人的關懷,對歷史的敬畏。
合上書本,那些穿越時空的文字仍在腦海中回蕩。我吹到了塞上江南溫柔的風,高原上凌冽如刀的風;看見了古詩中的沙漠雪山,經歷滄海桑田變化的土;更感受到了在層層盤剝下苦苦掙扎的邊民心跳。范長江用他丈量山河的雙腳和力透紙背的筆鋒,為我們鐫刻下了一個真實而沉重的西北。正是如此,《中國的西北角》早已超越了一部新聞作品的范疇,成為我們理解中國滄桑巨變、記錄民族命運的永恒經典。